草莓视频污app

 
辦學特色化 資源集約化 教育名師化 服務品質化 效益國民化

發布時間:2010/11/25 9:41:26 
辦學特色化 資源集約化 教育名師化 服務品質化 效益國民化
發布時間:2009-4-26 8:03:12 

            

  在教育部1月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辦公室調研組組長、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韓進介紹了《國家中長期

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編制調研工作的進展。 韓進指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

規劃綱要》的具體調研工作共涉及11個領域,分別為:

1、教育發展總體戰略研究;2、推進素質教育研究;3、基礎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4、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5、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6、繼續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7、教育公平與協調發展研究;8、教育改革與制度創新研究;

9、教師隊伍建設研究;10、教育發展保障條件與機制研究;11、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

    韓進介紹說,在組織專題調研時,上述11個領域分別涉及到36個子課題,分為以下四部分:

    ****部分包括教育發展的總體戰略研究和推進素質教育研究兩個專題。這都是涉及到宏觀教育

整體上的內容。主要是總結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就與經驗,分析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和

主要問題,提出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推進素質教育研究重點針對實施素質教育的

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問題,提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分階段實施的目標和保障目標實現重大政策和

重大措施。

    第二部分是對各級各類教育的研究,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四個方面。

主要任務是提出本領域的發展目標、政策舉措和階段性的目標,以及實施的重大項目和采取的重大

政策舉措。

    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教育的改革與公平,包括教育的公平與協調發展,還包括改革與制度創新。

公平與協調發展的研究主要是提出教育公平與協調發展具體的政策目標。改革與制度創新的研究重點

是考慮教育改革的整體思路和重大措施。

    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教育的條件保障。包括教師隊伍建設研究、教育發展保障條件與機制研究,

還包括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

---------------------------------------------------------------------------------

    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六十條建議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變革將進一步深化,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推進,國際間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人才培養,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對提升綜合國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我國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精辟地概括為:學有所教。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更是今天國際社會的普遍訴求和我國社會的現實需要。
義務教育的水平決定一個國家人民的整體素質,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學有所教,就是人人受完全的義務教育。
接受公平教育是法律賦予全體公民的基本權利,與每個人的一生命運息息相關。學有所教,就是人人受公平的教育。
國家的競爭是人才質量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質量的競爭。提高教育質量是當今世界的共同主題。學有所教,就是人人受高質量的教育。
個性是人的本質在具體個人身上的表現,個性發展是創造性的根本動因。適應人的多樣化選擇需要,人人通過教育得以成才,是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學有所教,就是人人受適合的教育。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滿足人人終身學習的需求,是使人適應社會變化、促進社會持續進步的根本保證。學有所教,就是人人受終身教育。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辦學體制改革和教育投入體制改革,是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持久動力。
****篇 人人受完全的義務教育
完全的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受完全的義務教育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
自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以來,我國用不到2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義務教育的歷程。2007年,小學入學率達到99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8%。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教育發展不平衡,義務教育還存在著一些需要**后攻克的堡壘:全國仍有42個縣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每年仍有超過10%的學生不能按時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為此,要下大力氣確保每個孩子都上學,控制學生輟學和流失。同時,適時實施學前一年義務教育,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
一、人人受法定的義務教育
1.實施義務教育攻堅計劃,實現義務教育全覆蓋
實施“42縣‘兩基’攻堅計劃”。全國尚未完成“兩基”的42個縣多數分布在高原、高寒、農牧和邊疆地區,其中20個縣在海拔4 000米以上,“兩基”攻堅任務艱巨。在鞏固“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年)”成果的基礎上,組織實施“42縣‘兩基’攻堅計劃”。中央政府安排專項資金,省級政府加強統籌,2012年完成42個縣“兩基”攻堅目標,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保留并辦好一批必要的教學點。在調整學校布局、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同時,在高原、高寒、牧區、島嶼等交通不便地區保留并辦好必要的教學點,保證這些地區的適齡兒童有學上。
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堅持以輸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輸入地政府在做好教育管理與規劃工作的基礎上,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使他們在入學就讀、學習設施、師資條件、入隊入團、表彰獎勵、考試評價、畢業升學、學籍管理、收費管理等方面都享受與城市學生同等的待遇。
30萬人口以上縣(市、區)至少建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堅持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普通學校附設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發展特殊教育。到2012年,全國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至少建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加強特殊教育學校校舍、圖書室、語訓室、多功能室、計算機室建設。有條件的義務教育學校要擴大附設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的規模。
2.提高義務教育完成率,確保人人受到完整的義務教育
實施“義務教育零輟學率工程”。各級政府要把控制學生輟學和流失作為鞏固提高“兩基”攻堅成果的關鍵環節來抓,義務教育完成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2020年前基本消除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現象。實行教育部門和學校包校、包班、包人的“三包”責任制,控制輟學。學校和教師要特別關心、幫助學習困難學生,不讓一名學生因學習困難和厭學而輟學。通過社區、街道、村委會與學生家長簽訂入學責任書,實行輟學月報制度等辦法,隨時掌握學生動態,落實“控輟保學”責任。
建立義務教育完成率監督檢查機制。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對義務教育完成率的監督檢查力度,并將其作為衡量“普九”和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國家按年度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和《國家教育督導報告》上公布義務教育完成率的具體進展情況。
二、人人受充分的義務教育
3.開齊開足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所有學校依據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規定開齊開足課程。教師按照義務教育各科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內容和課時要求進行教學。加強教育督導檢查,把課程開設的實際狀況納入校長考評和學校評估體系。實施“學校改善計劃”,幫助不能達標的學校發展提高。
4.配足配齊合格教師,保證義務教育質量
地方政府根據教師編制標準,按照課程開設要求,配齊配足各科教師。重點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培養數量足夠、質量合格、專業對口的師資,著重解決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缺編和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嚴格實行教師資格制度。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項督導評估工作。實施“教師配置達標工程”,幫助教師配置不達標的地區達標。
5.所有學校達到辦學標準,為義務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國家統一制定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各級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使每所義務教育學校的校舍、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班額規模、經費撥付等均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
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國家統一制定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標準。定期對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進行分類指導和監督檢查,對不符合標準的校舍要及時進行維修改造。校舍建設,要嚴格標準、精心設計、科學施工,把學校建成**安全、**讓家長和群眾放心的地方。
制定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國家制定統一標準,增加中小學生擁有計算機的臺數,提高義務教育建網學校的比例,努力實現“班班通、人人用”。學校在普遍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教學資源三級共建共享機制,為教學服務,提高信息技術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益。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使所有學生都能享用現代教育資源。
三、適時實施學前一年義務教育
6.實施“9+1計劃”,普及學前一年義務教育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比較好的地區率先進行學前一年義務教育的試點,取得一定的經驗后逐步推廣。到2012年,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到2020年,全國基本實現學前一年義務教育。
7.以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為重點,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把農村學前教育納入農村公共服務范疇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以政府辦園為主、公辦教師為主,大力發展鄉鎮中心園和大村落幼兒園,發揮其引領和示范作用。利用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后的富余校園和教師,促進農村幼兒園的發展。城市優化學前教育布局結構,落實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制定扶持民辦學前教育政策,推進公辦和民辦幼兒園共同發展。到2012年,學前三年入園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學前三年入園率提高到90%以上。
提高學前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到2020年,補充專任教師100萬人左右,年均新增8萬人以上。學前教師統一納入國家教師資質管理系統,保障其與中小學教師享有同等的權利。切實提高學前教師的待遇,保障其工資與義務教育教師相同。提高學前師資的學歷起點。
8.強化政府責任,保障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增加財政經費投入。農村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國家設立弱勢群體兒童專項補貼項目。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資助制度。
加強學前教育的統籌管理和質量監督機制。幼兒園的審批與管理的責權統一納入教育部門基礎教育管理體系之中。以區縣以上政府管理為主,加強中央、省級政府的主導與統籌,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分工協作。建立國家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監測體系。各類幼兒園統一接受定期的評估監測,確保學前教育質量。
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支持與監管。政府財政根據幼兒園的質量與規模,給予必要的經費和政策支持。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統一管理,改變民辦幼兒園管理混亂的狀況。支持集體與社會團體舉辦公益性幼兒園,改變個人辦園比例過高的狀況。加強監督,保證民辦幼兒園的設立符合國家規定的建園標準。
第二篇 人人受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保障公民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是我國的基本教育政策。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促進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但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教育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現階段促進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公平。政府在推進教育公平進程中負主要責任。以發展促進公平,以制度建設保障公平,以規范管理維護公平。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
一、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農村學生受公平教育
9.統一城鄉教育政策,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
統籌城鄉教育發展規劃。縣(區)域內農村學校建設納入城鄉一體化綜合發展規劃,提高整體辦學效益。抓住適齡人口下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時機,率先實現城鄉教育發展規劃一體化,優先保障區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統一城鄉教育經費投入標準。統籌城鄉教育經費,形成統一、規范的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切實保障農村教育基本經費需求。優先實行農村職業高中免費教育。
統一城鄉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在所有城鄉學校配齊音體美教學器材、理化生實驗器材及功能性教室,提高高寒地區農村學校建設和維修標準。
統一城鄉教師管理。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實行省統籌、縣主管,同一身份,統一編制,統一待遇,有序流動。在此基礎上,給予在農村、偏僻山區、島嶼任教的教師更多的晉升機會和收入補貼。
10.城市支援農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
擴大優質教師資源輻射面。以推進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為重點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組織城市名師到農村學校巡回進行教學示范。加強高校畢業生定期服務農村教育的制度。擴大實施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安排師范生到農村學校頂崗實習。
擴大優質信息資源輻射面。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持續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建設,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學校,保障農村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11.擴大高校農村生源比例,使城鄉學生享有同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制定高校面向農村招生傾斜政策。加大對農村學生的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減免學費等資助力度,以擴大農村生源比例,提高農村學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二、縮小區域教育差距促進中西部學生受公平教育
12.將教育列為西部大開發重要內容
支持中西部義務教育學校分期分批達到國家基本辦學標準。按照國家基本辦學標準促進西部和中部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貧困地區教育,加強邊境國門學校建設,加快提高西部教育水平。
支持西部職業教育發展。各級財政建立職業學校學生助學體系,優先減免西部地區職業學校學生學費。鼓勵經濟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向西部地區開放,鼓勵高職院校擴大對西部地區的招生數量。支持西部職業院校開展多層次、多方位、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
支持中西部地區重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設。在中西部每個省區重點建設一所“211”學校,培育重點學科基地;加大中西部地區地方高校建設。加大“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實施力度,國家重點高校分省招生計劃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強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著重為西部培養有經驗的管理干部和教學科研帶頭人。在新技術平臺上向中西部高校開放共享優質課程資源,提高中西部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13.扶持民族地區教育,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受教育水平
強化雙語教學。重視雙語教學研究,加強雙語教學資源建設。增加雙語教師培養數量,改進少數民族雙語師資培養培訓模式,完善“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2012年前培養符合需要的合格雙語教師隊伍,雙語教學覆蓋全部民族地區學校,提高少數民族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能力。
加快民族地區中等教育發展。加快普及民族地區高中階段教育,重點發展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免除所有職業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學費,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充分借助經濟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內地西藏、新疆高中班(校)規模,提高民族教育異地辦學質量,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
加快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辦好現有13所民族院校,培養特色人才。加強民族地區高校建設,增加內地高校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辦好民族班和預科班,擴大少數民族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提高教育質量。
三、促進職業學校學生受公平教育
14.自農村至城市,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
實行免費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加快落實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農村先行實施,逐步向城市推進,西部地區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
加大對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資助力度。財政部門、金融機構和學校通過助學金、獎學金、貸學金等多種形式,對貧困家庭學生和選學農業及地礦等艱苦行業職業教育的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和生活補貼。加大對高職院校低保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
15.實行互通的升學制度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擴大職校學生升學與就業機會
實行互通的升學制度。擴大普通本科院校錄取中職學校畢業生比例和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繼續實行高職院校單考、單招政策。進一步發展“專升本”教育。
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建立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培訓、考核與頒證的制度體系,實行教考分離,從體制和制度上保證考試、認證的質量。大力推廣企業生產現場、學校教學過程與國家職業標準相結合的考核方法,不斷擴大職業資格證書的覆蓋范圍。加快建立統一的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管理體系,鼓勵畢業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獲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優先選用取得“雙證”的新生勞動力,實現行業企業選人用人與取得“雙證”的有效對接。
16.建立校企聯動機制,提高職業學校辦學質量
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參與職教發展。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積極參與職教改革發展。做好人才預測與教育培訓規劃,制定行業職業資格標準。組織和指導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實現技能型人才與工程型人才職稱系列相互溝通。實行同等層次同等待遇,創設學術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各展所長的社會環境。
發揮企業推動和引導職教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舉辦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積極開展“定單式”培養和職業技能鑒定,參與對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評估和相關管理工作。推行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企業有責任選派****技術人員專任和兼任職業院校教師,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開放實訓中心,使教學內容與現代化企業生產技術實現同步更新。
17.建立普職學校相互開放的機制,提高職校生學習質量
依托普通高校培養培訓職教師資。鼓勵普通高等院校的對口專業和大型廠礦企業合作建立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培養培訓職校師資,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水平。
普通學校向職業學校學生開放優質教育資源。支持職業學校學生到普通學校選修文化課程。向職業學校開放區域型普通學校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職業學校科學文化教育質量。
四、縮小校際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
18.改造薄弱學校,促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加強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建設。依據國家辦學標準,確定薄弱學校改造目標和建設規劃,對辦學條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學校,要制定限期改造計劃,通過加強基礎建設,使每所學校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
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在區域內實行校長定期調動、教師按一定比例定期流動。新招收的****教師優先分配到薄弱學校,新增教育經費支出優先用于薄弱學校,鼓勵****教師到薄弱學校工作,加大高中向初中、初中向小學招生名額的平均分配力度,促進優質生源的均衡分布。
實施“中西部地區薄弱學校建設計劃”。中央財政設立辦學條件、師資配置、校長培訓等專項支持項目,2012年前解決薄弱學校教師緊缺、學科結構不合理問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套生活、衛生設施建設,保證每名寄宿生有一張床;2020年前實現中西部地區薄弱學校全部達到國家辦學標準。
19.堅持規范辦學,保障所有學生受教育機會公平
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面向區域內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均衡分配公共教育資源,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大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劃片招生免試就近入學”的實施力度,實現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基本不擇校。
擴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加大高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開放高中教育資源。增強高中教育辦學特色,推廣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經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選擇機會。
促進三類中等職業學校均衡發展。統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的辦學條件;采取聯合、連鎖、集團化等辦學模式,提高和增強三類職業學校的辦學能力。發揮骨干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業教育中心的輻射作用,與相關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實現優勢互補,以強帶弱,為三類職校生創設公平的發展環境。
以強帶弱共同發展。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監測制度,把改造和支持薄弱學校作為區域教育工作和先進學校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標,通過監測分析和社會監督,促進區域內學校互幫互助,形成以強帶弱、以大扶小、共同發展的格局。
加強重點高校對一般院校的對口支持。鼓勵重點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向一般院校開放,在師資培訓、教育管理、學位點建設、課程教學、科研項目、對外交流、設備器材、圖書資料等方面給予切實的支持。
20.關注校內教育公平,使所有學生受到同等對待
學校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學校要立德樹人,充分體現教育公益性,公平對待不同性別、民族、地域、家庭背景、生理狀況、智力水平的學生。非義務教育學校要對所有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生活、考試、升學和就業指導機會,不設重點班,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教師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教師要教書育人,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制定個別化教學計劃幫助學習困難學生進步。要因材施教,加強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促進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都能充分激發潛能,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1.鼓勵民辦學校發展,為不同的合理選擇創造條件
依法保障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將民辦學校發展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使民辦學校教職工與公辦學校教職工享有同等的合法權益,保障民辦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等方面享有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學生同等的權利。
積極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制定投資教育免稅政策,制定企業或個人用稅后利潤投資辦學的退稅政策,制定民辦學校稅收優惠政策,制定民辦學校土地使用、水電費、信貸等優惠政策;制定鼓勵民間向民辦學校提供捐贈的優惠政策。建立各級政府公共財政資助民辦教育的制度,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并將發展和推進民辦教育納入公共預算。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民辦學校由政府根據學生數量和當地實施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標準撥付相應的教育經費。
為合理的選擇創造條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政府舉辦的義務教育學校保障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向適齡的少年兒童提供大致相當的辦學條件;社會舉辦的民辦學校滿足選擇多樣化教育的合理需求。
五、縮小群體差距教好每一名學生
22.完善統籌協調機制,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城市學生享有同等免費義務教育機會。輸入地政府要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納入本區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暢通公立學校吸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主渠道,實行與本學區城市學生相同的收費標準。改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較集中的公辦學校辦學條件,扶持條件較好的自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并將其納入公辦學校管理系統,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質量。
積極探索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異地中考、高考制度。打破行政區劃和戶籍壁壘,探索建立學籍與戶籍分離學生的學籍管理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先行試點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異地中考、高考,按照學籍和就學年限等確定準入條件,逐步開放中等和高等教育,先職業教育后普通教育。到2012年全面開放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異地中考;到2020年全面開放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異地高考。
23.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失學
資助體系全面覆蓋中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以政府助學金為主體建立資助制度,2012年前資助范圍達到20%,2020年前全面覆蓋農村家庭經濟困難高中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高中學生。中等職業教育以政府助學金、勤工助學為主體,鼓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資助,2012年前資助范圍達到50%,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資助范圍達到100%。2020年前資助體系全面覆蓋中等職業教育。
加大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建立高校學生分類資助體系,實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政府助學金和勤工助學為輔,引導多種形式混合資助,積極鼓勵捐贈助學。提高貧困生資助標準,提高農村貧困生資助比例。擴大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免費師范生的范圍。把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六、建立促進教育公平的長效機制
24.建立教育公平監管制度,改善區域教育公平狀況
建立多元綜合的教育公平發展指標。把辦學條件均衡發展狀況,特別是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預算內公用經費、校舍建筑面積、教學儀器設備值、教師學歷合格率、高級教師比例和公眾教育滿意度作為監測區域教育公平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委托社會中介機構進行等級評估和發展性評估。
建立定期的教育公平報告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區域教育公平調查狀況報告,為決策部門提供依據,為社會參與監督提供信息咨詢。
建立教育公平監管機構。建立專門的教育公平監管機構,監督管理政府和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教育公平狀況。將教育公平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加強人大對同級政府推進教育公平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
健全教育公平的問責機制。厘定教育公平問責標準,國家各項教育獎勵政策增加教育公平項目,對先進地區和先進學校給予表彰。政府對其教育職能部門推進教育公平工作狀況進行定期績效考核并給予獎懲。教育行政部門推動學校校務公開,形成學校布局調整、招生、考試和收費等重大問題的公眾聽證協商制度。擴大社會對教育公平進展狀況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共同推進區域教育公平發展,保障所有學生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第三篇 人人受高質量的教育
質量是教育水平的核心,質量高低是衡量教育成敗的根本。提高教育質量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應對未來挑戰的現實需要,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要求。進入新世紀,我國教育事業逐步實現了由數量增長向內涵發展的轉變。在今后一個時期內,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
高質量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在我國教育規模大發展的同時,各級各類教育質量也不斷提高。但是,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我國教育質量總體水平還不夠高,特別是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體質健康需要重點提高和增強。
一、提高學生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質
25.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德育滲透于學校一切工作
加強德育課程建設。科學構建各級各類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合理確定課程設置及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德育目標、內容及要求,構建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和諧統一的小學、中學、大學德育課程體系。強化公民教育,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施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意識教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擴大學生著眼全球文明的視野。
切實改進德育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根據時代的特點,創新適應時代要求和素質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學方式。深入挖掘和繼承我國****教育教學傳統,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思想政治課的考試內容和形式,完善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綜合考核制度。
德育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科教學必須堅持教書育人的原則。中小學相關學科要滲透德育內容,根據各自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民族團結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職業學校、高等院校專業課教學結合行業特點和專業發展需求,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就業創業和學術道德教育。學校的教學、管理等各項工作要充分體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特點,依照法律和規章制度,嚴格校規校紀,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26.面向實際、了解學生,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整體構建科學的德育目標和內容。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思想實際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整體構建各教育階段的德育目標和內容。小學階段重點實施品德教育、常識教育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中學階段重點實施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職業學校重點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就業創業教育;高等院校重點實施理想信念、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
廣泛開展德育活動。開展和諧有序的德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德育活動中體驗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德育課程資源的挖掘利用,把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大力加強共青團、少先隊工作,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科學評估德育工作。制定科學的德育工作評估標準,把大中小學德育評估指標納入教育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之中,并放在突出位置,通過評估促進學校德育工作。
27.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健全德育工作隊伍。要選拔德才兼備的****教師專職從事德育工作。強化全體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師德規范。加強各級各類學校主要領導負責、多部門聯合的德育工作領導組織建設,形成以班主任、輔導員為骨干,各學科任課教師積極參與的專兼職德育工作隊伍。
加強德育隊伍培訓。以提高德育隊伍理論素養、專業化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為重點,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努力造就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熱愛德育工作的德育人才隊伍,為全面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28.優化育人環境,潛移默化教育學生
構建和諧校園。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優美的校園中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化。將學校硬件建設、學校制度建設和學校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共同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服務。在加快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建設實體環境與網絡環境相結合的優良育人環境。
營造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全社會共同努力、統籌資源,建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統工程。努力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凈化網絡文化,有效遏制低俗之風和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侵蝕,為學生創設健康的網絡環境,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提高學生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科學文化素質
29.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
優化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按照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緊密聯系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社會生活實踐,優化課程結構,適度減少學科課程比重,相應增加科學、藝術、社會與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比例。保證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自主權和選擇空間,積極穩步推進初中階段的綜合課程、高中階段的選修課程建設,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完善各科課程標準和研制教學指南。進一步明確各學科課程標準中課程性質、目標及內容的闡述與規定,合理設計課程內容,細化課程目標,規范學習內容;明確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應達到的學業標準和考查、評價標準,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科特點,全面協調各學段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之間的銜接關系,增強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適時啟動教學指南的研制工作,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科學參照。
積極推行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切實改變“填鴨式”、“保姆式”、“強迫式”教學方式和教學中的形式主義,運用多種手段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豐富多彩和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著眼點,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研討,使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快樂學習,促進學生活潑、健康發展。高等學校要鼓勵學生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疑難問題、有爭議的不同學術觀點或學科前沿問題,開展研討和探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強化實踐環節。配足配齊綜合實踐活動和實驗課程教師,開足開齊綜合實踐活動和實驗課程,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特別要通過增加課時數和學分等手段,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0.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自我發展和服務社會能力
逐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堅持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均衡性和全面性,先在東部城市進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廣。取消重點校、重點班,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名學生。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文理交叉、學科融合,實現課程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科學與人文兼備的綜合素質。
著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教學改革的重心定位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創新精神投入到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著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課程內容中,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與特色,突出優勢和重點學科課程的設置,加大精品課程學習資源建設和實驗課程建設力度。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形成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按照研究生、本科、高職高專的教育特點,通過狠抓教學環節,夯實專業基礎,推進以專業基礎平臺為核心的教學基礎建設,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本素質。通過打破專業和學科界限,整合課程教學資源,探索各學科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強化研究型、啟發式教學改革,探索形成研究型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通過學術交流、參與項目、合作培養,探索形成動態開放的人才培養途徑,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1.建立特殊人才培養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重視兒童早期潛能開發。加強對學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測試、培育和跟蹤研究,及早發現兒童的特殊潛能。通過重點試驗,積累數據和案例,制定有針對性的指導、培養計劃和課程內容,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和采用個別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合理開發兒童的潛能,為發展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搭建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通道。各級各類學校采取特殊政策和有效措施,積極支持****學生、尖子學生、特長學生的培養。建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銜接貫通,家長、社會和學校相互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創設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形成創新人才快速成長的有效機制。
形成創新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教育體系。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的理念,加強重點學科、創新平臺、重點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建設,進一步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堅持學術自由,教學科研相統一,凝聚學術隊伍,鼓勵大學生獨特性、新穎性、創造性的實驗和實踐,著力提升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加強對特種專業人才進行特殊培養和指導。高校根據國家急需專業實際,靈活運用高考加分、加大家庭貧困學生資助力度和提高獎學金等調節手段,以擴大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科學引導學生認識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興趣,開發特需人才職業潛能,制定特需人才職業生涯規劃,保證國家急需的特種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三、提高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健康素質
32.健全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機制,遏制學生體質下降趨勢
建立完善的體育健康評價考試制度。建立符合青少年生長發育規律的體質健康評價標準,把體質健康水平作為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制度。全面實施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加大體育成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分量;實施高中畢業體育考試制度;高等學校體育課實行學分制管理。
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采取切實措施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有效解決學生的運動量不足問題。中小學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確定的課時規定,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鞏固并創新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認真組織廣播體操,堅持開展集體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堅持早操制度。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的規定配齊專職體育教師。組織開展適應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特點的鍛煉項目和健身方法,養成鍛煉習慣,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實效。健全學校體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強體育衛生規范建設,到2020年,所有學校必須達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基本標準。
持續推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針對學生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持續下降等突出問題,鼓勵學生到操場上、到大自然中、到陽光下參與體育鍛煉。通過持續努力,使學生體能素質到2020年有顯著提高。降低學生近視率,到2020年將學生視力不良率控制在60%以下。控制學生肥胖率,到2020年將學生肥胖率控制在20%以下。
33.重視學校藝術教育,提高學生審美素質
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制定藝術課程質量評價標準,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探索學生藝術學習成績評價辦法,將學生藝術學習成績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發展狀況的重要內容以及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參考依據。根據國家課程方案規定配備藝術教師,規范藝術教學。加強藝術教育教研、科研工作,健全藝術教育教研、科研機構或網絡,提高藝術課教學實效。因地制宜開展民族特色的藝術教育和課外藝術活動,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工程,全面提高學生審美素質。
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必須配備管理藝術教育的相關職能部門和人員。各級教育督導機構將藝術教育列為教育督導的基本內容。改善藝術教育教學條件,到2020年,藝術教育設施、設備、器材必須達到國家標準。加強對藝術活動的管理,不得組織學生參與任何商業性藝術活動和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活動。
3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各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重視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建立學生心理危機應急干預機制,構建以班主任、輔導員和團隊組織干部為主體,以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提高高等學校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和實效。加強網吧和網絡游戲產業的管理工作,實施預防、干預、控制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系統工程。
四、提高教師素質保證教育質量
35.完善教師教育制度和教師資格制度,提高教師素質
創新教師教育制度。統籌規劃和實施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職業學校、高校以及繼續教育機構教師的培養培訓,特別要加強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綜合學科教師的培養。積極實踐教師教育的綜合化,建構職前培養與入職培訓及職后研修一體化的現代教師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在職教師的培訓制度。各級政府要按照教師年度工資總額的25%列支教師培訓經費,學校要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積極創造條件保證所有教師每五年完成不少于240學時的集中培訓。深化教師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實習環節,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注重提高培訓者隊伍素質。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開展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培訓。
健全教師資格制度。制定教師專業標準,建立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教師資格認證和定期注冊制度。建立和實施教師教育機構資格認定與評估制度。
36.加強師德建設,提高師德水平
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抓手,切實加強師德建設,引導教師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職業情感。
完善考核獎懲制度。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方案》,建立師德檔案。把師德建設工作業績作為校長任用、教師晉級、先進評定以及學校整體辦學水平評價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監督評估制度,構建科學有效的師德建設工作監督評估體系。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師德建設的監督和評議,形成政府、學校與社會統籌管理、共同監督的工作格局。
37.提高教師待遇,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
建立教師工資提高機制。提高教師工資標準,使教師平均工資不低于或略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提高班主任津貼,建立和落實農村邊遠貧困地區教師特殊崗位津貼制度。
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依法保障教師培訓進修、評選先進、職稱評聘、工資福利、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將教師住房納入地方經濟適用房建設規劃,優先保障教師住房需求。不斷改善教師工作生活學習條件,保證****教師“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依法保障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維護教師合法權益,吸引****人才終身從事教育工作。
五、建立國家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體系
38.制定教育質量標準,形成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機制
制定國家教育質量標準。依據國家教育方針,圍繞素質教育目標,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國家教育質量標準,并建立與之配套的國家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科學有效地實施教育質量評價和管理工作。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推動各級各類學校不斷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制定體現不同要求的各級各類教育質量標準。根據國家教育質量標準,制定以閱讀、數學、科學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學業質量標準;制定以實用技能培養和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質量標準;制定以培養創新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為重點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
建立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依托現有******教育研究機構和各省、市、自治區教科院所,對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質量進行過程監控,及時檢測學校質量,積累數據和案例,提出改進建議,并向學校和社會進行發布或反饋。
加強各級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育督導機構在日常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和指導中的綜合協調作用。建立教育監測評價報告制度,實施監測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制度、教育質量診斷反饋制度和教育質量整改提高制度,充分發揮監測評價的診斷、監督作用,督促和引導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為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四篇 人人受適合的教育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個性多樣化是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前提。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進而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受到適合的教育,才能實現人的自由的、富有個性的發展。
使人人受適合的教育,是對與機器大工業的經濟特征相適應的模式化教育的根本性變革。當今世界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人自身發展水平和人才類型多樣化提出了要求,對教育提出時代挑戰。關注人的發展,適應人的需要,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主題。在我國教育中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正在改變,但教育的單一化、統一化以及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亟須深化改革,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使學生人人有選擇、生生有個性、個個能成功。
一、提供人人有選擇的教育
39.建立靈活開放的教育體系,提供選擇機會
實現各級各類教育有效銜接,保障選擇渠道暢通。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建立有效暢通的渠道,擴大應屆中職畢業生直升高職的比例。進一步完善自考和繼續教育體系,實現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充分擴大教育的選擇機會。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建立義務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體,非義務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形成以開放多樣、優質均衡為特點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與其發展相匹配的教育選擇機會。
建立同類學校學分互認制度。放寬轉學、轉系(專業)條件,實行校際學分互認制度。擴大對外開放,和國外同類學校交換學生、互認學分。
實現高職、高專與普通高校之間的學歷融通。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轉換通道。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均可申報高等職業院校。普通高校部分系科預留一定的招生名額,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修滿必要的學分后可以轉入普通高校繼續學習。拓寬人才成長通道,為各類學生靈活地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高校實行全面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逐步實現從學年學分制過渡到完全學分制。倡導個性化教學,尊重學生對主修專業、學習課程、授課教師的選擇權,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行相關科研實驗。建立與彈性學制配套的學分制學籍管理系統。實施“學分制學籍管理系統信息和管理平臺開發工程”、“校際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工程”,建立校內和學校間的資源共享機制。
40.鼓勵特色辦學,提供選擇渠道
推動學校依法自主辦學。轉變政府職能,依法管理教育,落實學校的法人地位,把屬于學校的辦學權、人事權、財產權賦予學校。建立政府依法規制、學校法人治理、利益相關人參與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高校內部自我約束、自我發展運行機制,保障高校正確行使自主權,實行依法辦學、民主管理。教育評價標準從剛性、單一向靈活、多元轉變,促進各級各類學校明確辦學定位,鼓勵和支持辦學多樣性。促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的形成,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拓展個人對多樣化教育的選擇渠道。
促進特色辦學模式形成。淡化學校行政級別,實行校長職級制。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制定《普通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完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條例》,明確各類高等教育機構的功能定位,加強分類指導和管理,引導高等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分類協調發展。在各級各類學校評估指標體系中,增加特色教育的權重。為特色辦學提供制度保障,為學生選擇特色教育提供更便捷的平臺。
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權。支持教師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引導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通過改革和完善教師考評體系,促進教師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系, 提高因材施教水平。加強特色課程的開發與研制,實施“中小學教師課程研發能力提高計劃”,為個性化教育教學打下堅實的師資基礎。
41.開設彈性課程,提供選擇內容
中小學開設多樣化的選擇課程。賦予中小學自主設置校本課程的權力,增加活動性、實踐性課程。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資源開發和管理機制。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因地制宜開發本土化課程資源,凸顯課程差異特色,發展學生志趣,建立彈性課程、彈性教學和彈性學制,為學生個性自由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高中試行分層課程、走班制。高中實行模塊化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不同層次的課程模塊,部分****學生可以選修大學課程,成績作為高校招生的參考。建立導師制,完善對學生選課的引導,為學生自主選課創造條件。實行走班制,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使不同的人都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推行“中小學特色課程國家計劃”。鼓勵學校辦出特色,鼓勵學校開展教育實驗研究,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開發適合本校實際的特色課程,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多樣化課程。
職業教育設置靈活多樣的課程。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建立切實可行的職業指導機制,針對學生職業性向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學校根據社會需求開設靈活多樣的技能性課程,增強課程的時效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能夠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優化高校專業結構,建設特色專業。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做好專業設置和規劃,加強精品課程建設,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積極尋找與優勢學科、專業的結合點,充分挖掘、利用優勢學科的效能,培養特色和優勢明顯的專業人才,為學生個性化培養和多樣性發展提供有效指導。
二、創造生生有個性的教育
42.減輕過重課業負擔,保障個性發展空間
建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考核體系。在干部選拔、提職工作中要堅決摒棄只注重學校升學率,不注重學校發展性評價的片面的教育評價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 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教育政績的根本指標。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局面,把時間還給孩子,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不得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控制學生在校課堂教學的時間,控制課后作業量。提高教學效率,減少機械重復的練習。嚴禁加班加點補課等加重學生負擔的違規行為。
減輕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快樂體驗。義務教育階段取消重點班、快慢班。嚴格控制終結性考試次數和排列名次,實行多元化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43.消除大班額,改善教學條件
從源頭上遏制擇校帶來的大班額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嚴禁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內部禁止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加快學校布局調整,統籌配置教師資源,縮小校際差距,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不斷優化教學條件。
建立中小學班額狀況報告和監管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制定切合各校實際的招生計劃,合理確定各中小學校生源范圍和在校生規模。規范轉學行為,嚴格學籍管理,不得以轉學、插班等形式增大學校教學班額。
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小班化教學。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大中城市師資力量和校舍相對充足的學校,生源處于相對低谷的時期,適時推行“小班化教學”,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適合的課堂環境。
44.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
實施潛能早發現、能力傾向持續跟蹤指導計劃。對學生潛能和能力傾向進行早期診斷與評價,建立跟蹤電子檔案,及時發現學生潛能和能力傾向及其變化趨勢,及時制定個別化的指導與培訓方案,確保學生潛能早發現、早開發,能力傾向早發現、早跟蹤、早引導,保障學生潛能和能力沿健康方向****限度地發展。
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環境,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倡基于研究的學習方式,增加實踐性教學,使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實施學校教學環境重建工程,改變學校教室同一規格、同一擺設的狀況。增加學習環境的多樣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踐性學習提供適合的硬件條件。
中小學實施差異教學、差異作業、差異考試。改變統一標準、統一形式、統一目標、統一教材的教學,實施差異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難度和作業難度。實施差異考試,允許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試卷,并允許學生多次參加考試。強化考試的導向監督功能,使每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有條件的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通過改革和完善教師考評體系,促進教師處理好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實現科研能力向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的轉化。支持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為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基于多媒體技術等學習資源,形象動感地將知識信息、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多維度地感知認知對象,并根據個人的學習水平靈活、恰當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幫助其創建個性化學習資源空間。
三、建立個個能成功的教育
45.改革評價制度,激勵學生多樣發展
實施多元發展性評價。中小學生的日常評價以發展性評價為主。采用檔案袋評價和表現性評價記錄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幅度。建立包括學生的學業成就、特長、個性特征、潛能優勢、進步幅度、今后發展的診斷性建議等內容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使每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46.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搭建多種成才通道
實施分層分類中考制度。普通高中錄取形式多元化,普通高中普遍實行學區內就近入學,允許部分特色高中實施自主招生考試,招收適合學校發展特色需求的學生。中等職業學校可提前自主招生,采取初中畢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與興趣特長相結合的考試錄取方式。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免試入學。
實施多元化的高校招生制度。成立社會考試機構,組織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每年舉辦兩次考試,學生自由選擇考試時間。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錄取的參考基準。實施高校自主招生,由學校自主決定考試或考核的方式,選取適合本學校和專業發展需求的學生。首先在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試點,2020年前全面實施。
實行對特殊才能學生破格錄取制度。對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以及在實踐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能型人才,采取破格錄取制度。建立由學生申請、學校和相關專家推薦、高等學校測評、社會監督的招生錄取機制,為特殊人才的成長提供特殊通道。
47.改革用人制度,努力實現人盡其才
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成才觀。改變單純按學歷論人才的片面人才觀。按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多層次人才的需要,鼓勵每個人在國家建設的各行各業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渠道,營造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和回報的社會文化環境。
建立人才合理流動的社會保障機制。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改革用人制度、確立人才合理流動的社會保障機制,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確保人才能力與薪酬相對應。建立教育制度與社會用人制度的良性互動。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工資待遇。使技能型人才工資待遇達到同行業中層管理人員的收入水平。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夠人盡其才。
建立知識與能力并重的人才選拔制度。改革社會用人制度,改變在人才使用方面的“高消費”、人才評價方面的“重學歷”、人才晉升方面的“官本位”、人才管理方面的“身份制”。建立平等、合理、科學的人才標準,保障讓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強成才的信心。
第五篇 人人受終身教育
“一朝受教,終身受用”的歷史已經過去,“活到老,學到老”正成為社會發展的方式和提高個人生活質量的時尚。
目前,我國終身教育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還不能滿足建設終身教育體系的要求;適應社會成員多種需求的非學歷、非正規教育還未能受到應有重視;各類教育特別是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之間、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溝通與銜接,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不高,各類人群獲得的教育機會不均等。要加快改革發展,全面推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一、變革學校教育為促進人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48.面向未來,培養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
按照終身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各級各類學校要切實采取措施,積極營造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使學生從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學校的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等要有相應的調整和改變,更加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的潛力開發,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自主性、拓展性的鼓勵和保護。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尊重學生個性,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力,重視學習方法的引導,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激勵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懂得學習可以改變人生,獲得美好的生活。將學習變成一種良性發展的生活方式。
49.打破教育壁壘,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實現學校物質資源共享。突破學校封閉辦學的局限,統籌規劃各級各類學校面向社會開放,實現教學設施共享、圖書資源共享和活動場所共享,搭建更寬廣的終身學習資源平臺,整合社會各種學習資源,為終身學習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服務。鼓勵農村中小學逐步向農村社區開放,支持掃盲后教育、農民成人實用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社區文化建設。
實現教師資源共享。加強中小學教師校際交流,采取對口支援的方式,通過制度機制鼓勵和引導教師到社區、部隊、企業和農村任教。提倡和鼓勵教師發揮專業特長,在邊遠鄉村舉辦培訓班、掃盲班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
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學校及教育機構要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休閑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功能,向社會提供多元化的課程資源。
高等學校在教育資源開放和共享之中應發揮核心和主導作用。作為知識和思想的聚集地,高等學校應該在終身教育的發展中更好地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將自身的教育資源向全社會開放,并在教育教學等方面提供相應的服務。
二、強化繼續教育為提升人人工作能力提供保障
50.繼續實施補償教育,彌補缺少學習機會人群的缺陷
繼續擴大掃盲與掃盲后教育的成果。通過補償學習,繼續抓緊掃盲和掃盲后的繼續教育,鞏固和發展掃盲成果。將原有的以掃盲為主要目標的學歷補償教育逐步提升至初中、高中教育水平,并向職業教育和專業化培訓拓展。
為從業人員提供方便的學習條件和機會。制定繼續教育規劃,增加繼續教育投入,并在教學考評的過程中采取彈性學制、工學交替制,建立帶薪學習休假制度,完善自學考試制度,擴大在職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
加強企事業單位繼續教育的規范和引導。對企事業單位的干部、員工做好繼續教育的規劃,保證相關的經費投入,使繼續教育經費明確到位,并對相應的工作進行督促。
擴大企業員工在職學習機會。開展以企業為主的在職、在崗培訓和跨行業、跨企業的轉崗培訓。加快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技術更新工程,開展高層次、多元化創新型人才的繼續教育。提高企業對員工培訓的投入水平。企業員工每五年參加累計三個月以上脫產培訓,國家、企業和個人合理分擔培訓和自主學習的費用。
大力實施下崗再就業培訓。以政府為主導,大力推進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提高下崗人員的再就業能力。鼓勵、支持社會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結合實際參與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
51.做好職前培訓工作,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能力
建立健全進城務工人員的學習保障機制。各地政府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依托,充分發揮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相關培訓機構的作用,促進機構間的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崗前適應性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生存能力。
強化進城務工人員崗前培訓。企業和用人單位加強崗前培訓,嚴格實行“先培訓后就業”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政府勞動監察部門嚴格把關,定期檢查企業勞動用工情況。
52.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成人教育
開展示范性農民培訓。農村地區要圍繞當地特色農業和支柱產業,以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為內容,配合國家實施“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百萬中專生計劃”等農民教育和培訓,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示范性農民培訓,提高其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改善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結構和專業技術結構,加快農村中高層次實用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推進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三、發展社區教育為滿足人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拓展空間
53.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保障社區成員終身學習
進一步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探索。在社區建設的基礎上,到2012年全國大部分城鄉地區普遍開展社區教育,基本滿足社區成員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到2020年建立靈活、開放的社區終身教育網絡系統,形成以學習型社區為平臺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社區學習中心和社區學校基礎建設。擴展社區學習中心和社區學校的功能,提高辦學水平,逐步實現社區教育活動的實體化、專業化、信息化、多元化和生活化。健全和完善區(縣)、街道(鄉鎮)、居委會(村)三級社區教育網絡,以現有的機構和網絡為基礎,著力搭建社區終身學習支持服務平臺。
開發社區教育課程和活動資源。整合、優化社區的教育、文化、藝術等資源,開發各類實用性課程。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多層次、多門類的社區教育培訓活動。
54.開展閑暇教育,豐富社區成員的閑暇生活
拓展閑暇教育課程。針對不同人群,為社區居民研發和提供智力、審美、心理、社會文化習俗、生活、身心健康等閑暇教育課程。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學習活動。根據社區所在地情況,積極引導社區成員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娛樂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滿足他們不斷提高生存質量和生活品位的文化需求。
關心老年人的終身學習需求。進一步整合現有社區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調動全社會力量多渠道發展老年教育。加強社區老年教育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投入,積極扶持辦好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努力完善電視、網絡傳播等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和老年交流平臺。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向老年人開放,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學,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四、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實現人人終身發展開辟道路
55.制定《終身學習促進法》,為人人終身學習提供法制保障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終身教育法規與制度建設。2012年前完成《終身學習促進法》立法工作,明確我國的終身教育概念、內涵、機制、策略、目標和途徑,政府、行業、企業、社區、學校和個人在終身學習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依法推進終身學習健康有序地開展。各地制定地方性終身教育法規,推進終身教育。
建立“終身教育節”。建議全國人大通過決定以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為“終身教育節”,宣傳引導、組織動員全民投入終身學習。各地每年開展為期3天到一周的推進工作和宣傳活動,完善社會的終身學習意識,介紹相關的學習項目,引導相關的學習需求。
努力完善各類學習型組織的建設。通過法律政策、實驗探索、輿論宣傳、表彰鼓勵等措施,推進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機關、學習型部隊等建設,積極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實現終身學習的社會化,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56.搭建終身教育“立交橋”,為人人終身學習提供制度環境
發揮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方面的引領和提升作用。統籌規劃和協調函授、廣播電視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教育形式,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不同優勢,提高高等教育服務于社會各種人群不同學習需求的水平,根據終身教育理念,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和整體架構。
探索和完善靈活多樣的學習制度。打通繼續教育、在職學習和正規學習的通道。打破唯學歷和一次性教育的障礙,建立靈活開放的終身學習制度,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實行工學交替和半工半讀等多種學習制度。完善自學考試制度,建成社會化、開放式的學習網絡。改革人才評價制度,建立知識與能力開發并重、學歷資格與職業資格并重的人才評價體系。
拓展權威行業組織的技能鑒定和社會培訓功能。逐步統一各行業、各部門的資格、能力認證制度,形成完整的認證體系。有條件的、權威的行業組織要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展專業性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推行畢業證加職業資格證的“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習者職業能力的培養,并對非正規的家學、師徒傳授等學習成果給予相應的評定與認證。促進各種教育與學習成果的社會化,加強相互之間的銜接與溝通,使各種社會文化教育資源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建設以“學分銀行”為特色的學分互認制度。設立“個人學分銀行”,記錄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學習的經歷和成果,滿足分階段學習需求。拓展和完善終身學習卡的學習賬戶管理、學習情況記錄、學習消費、學習獎勵、學歷認可等功能,逐步實現“無障礙入學”、“彈性學習”。
57.打造終身學習的網絡平臺,為人人終身學習提供技術支撐
以“數字化學習港”為平臺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學習資源中心。依托跨越時空的共享學習資源,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廣泛采用電子學習、網絡合作學習、混合學習等方式,為更多的人提供適合的學習機會。
推進實施“寬帶網絡工程”。在全國范圍建立可以實現雙向實時交互的寬帶網絡,各城市之間建立起基于寬帶的教育城域網,提供完備的信息服務、學習認證服務、學習資源服務和助學服務等。
完善以教育科研網和衛星視頻系統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加強經濟實用型終端平臺系統、校園網絡建設,把現有具備衛星IP接收系統的中小學打造成可供當地民眾學習的遠程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文化傳播中心。
第六篇 深化改革,為學有所教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實現學有所教,制度保障是關鍵。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教育投入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供了不竭動力,我國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的教育體系,成為人力資源大國。但教育發展仍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良好教育的強烈需求,還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新時期新階段我國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對良好教育的強烈需求與良好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戰略選擇。為使人人在受完全的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受公平的、有質量的、適合的、終身的教育,迫切需要應對新挑戰、謀劃新思路、提出新舉措;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為學有所教提供制度保障。
58.進一步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強化中央政府對國家教育事業的宏觀管理。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責任,理順政府、社會和學校的關系,完善學校的內部管理。中央政府負責制定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有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各級各類教育的基本標準,實行依法監管,扶持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教育。
加強省級人民政府對區域內教育的統籌管理。落實基礎教育省級人民政府統籌規劃、縣級人民政府管理的體制。加強職業教育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明確中央和地方舉辦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職權,省級政府要統籌本省范圍內各類高等教育發展。
理順政府、社會、學校之間的關系。轉變政府管理教育的職能,將屬于學校內部管理的事務交由學校自己管理,政府依法進行宏觀管理和調控;學校依法享有管理自主權,實行自主辦學;社會參與對教育的監督和評估,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健全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實現學有所教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以現代學校制度推進學校特色發展。構建政府主導、校本管理、社區參與的基礎教育學校制度。完善行業企業參與、學校自主辦學的職業教育學校制度。落實高校法人地位,形成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機制。通過現代學校制度,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特色發展。
59.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構建全社會參與和支持教育的新體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辦學的積極性,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政府承擔公共教育服務的主要責任,義務教育政府辦學為主,允許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努力形成政府舉辦為主、全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有中國特色的辦學體制。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建設開放、靈活、方便的學習平臺,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滿足人們接受不同類型教育的需求。
60.進一步深化教育投入體制改革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財政制度,不斷強化政府對公共教育的保障責任。政府是教育投入的法定主體。切實落實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要求,依法保障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的“三個增長”。健全促進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
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政府通過稅收減免、獎勵等措施,鼓勵社會、個人和企業投資辦學和捐資辦學。完善非義務教育辦學成本分擔制度,形成義務教育由政府負全責,非義務教育階段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機制,保障教育發展的投入需求,不斷滿足全體人民對高質量、多樣性教育的迫切需要。
 
 

                                                          資料來源: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

成都市將在2012年實現優質教育普及化達85%以上

    3年內組建

    5個學前教育集團 10個義務教育段教育集團 3大普通高中教育集團 8個專業職教集團

    2012年目標

    成都教育集團化

    成都市學前教育優質幼兒園覆蓋率達85%

    義務教育段優質學校覆蓋率達85%(中心城區達90%)

    普通高中優質學校覆蓋率達到90%

    城鄉學校互動發展聯盟學校參與面達到90%以上

    5種發展模式

    1、緊湊型:實行一個法人主體、一套班子,統一管理;

    2、松散型:龍頭學校與成員學校均為獨立法人,校際關系平等;

    3、混合型:性質不同的學校并存、共同發展;

    4、專業職教集團:采取“1所高職或職教中心為龍頭+1個公共實訓基地+n個辦有同

    類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模式;

    5、城鄉學校互動發展聯盟:推進基礎教育各個辦學層次廣泛的城鄉結對互助;

    【發展理念】名校當龍頭教育集團化

    按照優質教育資源全域覆蓋的理念,成都市將組建以名校為龍頭學校的教育集團。將通過“名校+農校”、

“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方式,并通過建立城鄉學校互動發展聯盟等模式和途徑,

實現城鄉學校同步發展。在保證龍頭學校“軟實力”不被削弱的基礎上,在名校輸出品牌、師資、管理上狠下

工夫,推進名校集團的規范化、制度化、現代化管理,整體提升集團教育質量。

    目前成都市已明確了成都石室中學、成都七中和成都樹德中學組建教育集團的具體發展規劃。到2011年,

3個名校教育集團將發展校點共計41個,可為社會提供8萬個左右的優質學位。今年,成都石室中學還將在成華

區內領辦一所初中。

    【發展途徑】名校集團5種發展模式

    《意見》詳細介紹了推進名校集團發展的主要途徑。其中包括緊湊型模式,即集團實行一個法人主體、

一套班子,集團內人、財、物、事由龍頭學校統籌調配、統一管理、教師干部互相流動,集團通過管理重構、

資源重組等實現一體化辦學,帶動新校、弱校、農校等的快速發展;

    松散型模式,即龍頭學校與成員學校均為獨立法人,人、財、物、事分置,校際關系平等。龍頭學校通過

輸出品牌、管理、資源以及教師共同培訓、與成員學校的交流等多種方式與途徑,帶動成員學校教育管理水平

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混合型模式,即不同性質學校間的合作,實行“一團兩制”(性質不同的學校并存、共同發展,集團內所有

成員學校人員性質、隸屬關系等不變)。通過協議等方式,在品牌、管理、師資、招生等方面采取多種合作形式;

    專業職教集團,即以專業為紐帶,組建一批院校與行業、院校與企業、院校與院校契約式合作的專業職教集團,

實行規模化、連鎖化辦學。采取“1+1+n”模式,即“1所高職或職教中心(示范性中職)為龍頭學校+1個公共實訓

基地+n個辦有同類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集團內建立職業資格鑒定機構和公共就業服務平臺; 城鄉

學校互動發展聯盟,即要在推進名校集團發展的同時,推進基礎教育各個辦學層次廣泛的城鄉結對互助,在教育教學

管理、課堂教學、資源共享、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動互助的發展團隊。

    【管理任命】領導任免理事會表決

    如何保障名校集團的良性發展呢?《意見》指出,將制定名校集團專項考核評價指標,加強對集團實施狀況的

定期監測和督導評估,并以適當方式接受社會的評價和監督,確保龍頭學校和集團的“軟實力”及社會認可度。

將幫助和扶持新建、薄弱學校迅速提升“軟實力”,作為對龍頭學校辦學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市縣兩級每年還要預算安排名校集團化發展專項經費,用于對名校教育集團的運作管理經費的補助。建立對集團

主要領導、集團辦學績效顯著的團體和個人的獎勵機制。在教師培訓、評優評先等方面,對集團及龍頭學校給予傾斜。

要在教師培養培訓經費中建立名師名校長培養培訓專項資金,培養一批省內外名優校長和名優教師。

    據了解,每個教育集團都必須成立集團理事會,為集團****決策機構。理事長、副理事長由集團審批地教育行政

管理部門任命,原則上龍頭學校領導班子成員都進入理事會,當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龍頭學校校級領導的任免管理

辦法不變。集團內成員學校校級領導干部的任免,應事先征得集團理事會的同意。

    【規劃進程】三年名校普及85%

    根據發展規劃,從今年開始,成都市將制定學前教育名校(機構)集團實施方案,組建5個學前教育集團;制定

成都市義務教育段名校集團實施方案,組建10個教育集團;制定成都市普通高中名校集團實施方案,組建成都石室中學

教育集團、成都七中教育集團、成都樹德中學教育集團;制定成都市職業教育集團實施方案,組建8個專業職教集團;

制定城鄉學校(幼兒園)互動發展聯盟工作方案,推進城鄉學校互動(幼兒園)發展聯盟。2010年—2011年,要制定

名校集團評估標準和考核辦法,開展對名校集團的評估工作。完善名校集團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推進名校集團

發展。2012年,基本實現優質教育全域覆蓋和城鄉均衡配置,滿足城鄉居民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

    據透露,到2012年,成都市學前教育優質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義務教育段優質學校覆蓋率達到85%(中心城區

達到90%),普通高中優質學校覆蓋率達到90%。與成都市支柱產業、重點產業相聯系的職教專業均組建專業職教集團。

城鄉學校互動發展聯盟學校參與面達到90%以上。通過努力,基本實現優質教育全域覆蓋和城鄉均衡配置,基礎教育的

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基本滿足廣大群眾“上好學”的需求。 記者王迪

    ■相關新聞

    聚源中學更名成都七中聚源中學

    本報訊(夏春光記者王科)記者昨日從都江堰了解到,昨日,成都七中與都江堰市聚源中學、都江堰市聚源高級

中學正式簽署了領辦協議。成都七中從即日起接手這兩所學校,并于近期對這兩校的干部、教師隊伍進行重組和選聘。

成都七中校長助理陳剛被都江堰市教育局任命為聚源中學和聚源高級中學的校長。

    領辦后,兩所學校將實行一體化管理,獨立核算。聚源中學和聚源高級中學的學校建設,人事編制、辦學經費等

均由都江堰市教育局負責,領辦第三年起,還將每年支付成都七中一定數額的品牌管理費。都江堰市聚源中學和聚源

高級中學將在成都七中的帶領下,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達到省級示范校的辦學水平。

    成都(dou)七中(zhong)校長(chang)劉國偉說,兩校的招(zhao)生(sheng)仍將以本地(di)生(sheng)源為主。成都(dou)七中(zhong)每年將面向全省(sheng)招(zhao)收50—200名新(xin)生(sheng)到(dao)聚(ju)源

高級中(zhong)學就讀,招(zhao)收(shou)50—100名新生(sheng)(sheng)(sheng)到聚源中(zhong)學就讀,招(zhao)生(sheng)(sheng)(sheng)全(quan)部按照七中(zhong)有關(guan)招(zhao)生(sheng)(sheng)(sheng)政策(ce)執行。據陳剛介紹(shao),聚源中(zhong)學和(he)

聚源(yuan)高(gao)級中(zhong)學(xue)將繼續留(liu)任兩(liang)校的大部分(fen)教師(shi)(shi),同時還(huan)將面(mian)向全(quan)國引進****教師(shi)(shi),組織招聘(pin)****應屆大學(xue)畢業生,形成

年(nian)齡、學科、水(shui)平配置合理(li)的教師群(qun)體。這項工(gong)作將于今年(nian)6月底前(qian)完成。

   閱讀相關(guan)內容(rong):

 成都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日前(qian)印(yin)發了《成都市建設統籌城鄉教(jiao)育綜合改革試驗(yan)區實施方案》(以(yi)下簡稱《方案》)。

根據這(zhe)一(yi)方案(an),成都(dou)將建設(she)成災后學(xue)校恢復(fu)重建和教育(yu)科(ke)學(xue)發展(zhan)的樣板(ban),中西(xi)部地區教育(yu)環境****、教育(yu)水平(ping)****、

教育品質**優的(de)城市,力爭(zheng)中西部(bu)****,走在(zai)全國前(qian)列(lie)。

    均衡配置生源 遏制擇校行為

  根據《方案(an)》,成都將實施“十大行(xing)(xing)動計劃”,包括統籌城鄉學校布局(ju)行(xing)(xing)動計劃、教育(yu)公平行(xing)(xing)動計劃、素質教育(yu)行(xing)(xing)動

計(ji)劃、職業教(jiao)育攻堅行(xing)動計(ji)劃、高等教(jiao)育質(zhi)量提升(sheng)行(xing)動計(ji)劃、終身教(jiao)育行(xing)動計(ji)劃、教(jiao)育國際化(hua)水平提升(sheng)行(xing)動計(ji)劃、教(jiao)師

素(su)質提升(sheng)行動計劃、教(jiao)師待遇和住房(fang)保障行動計劃等(deng)。

    我市將統籌布局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積極發展單設高中。加大消除城鄉薄弱學校工作力度。

均衡配置生源,有效遏制城市義務教育擇校行為,消除大班額。加大高中招生指標到校生比例。完善保障外來務工

人員子女入學制度及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我市還將推進市屬高校改革,創新“人才產銷銜接”培養模式,并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整學科與專業設置。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

    我市將引入市場機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引導職業學校按市場機制辦學,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形成

行業、企業、個人等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格局。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集團

化辦學路子,建成一批示范性中職、高職和實訓基地。推行中等職業教育券制度。以區(市)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為抓手,

建設好5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打造6個公共實訓基地和8個專業職教集團,組建成都市職業教育發展集團。

    組建“成都社區大學”

    我市將實(shi)施(shi)終身教(jiao)育行動計劃,依(yi)托成都電大,組建“成都社(she)區(qu)(qu)大學(xue)”,構建以社(she)區(qu)(qu)大學(xue)為龍頭、各區(qu)(qu)(市)縣

社(she)(she)區(qu)(qu)教育(yu)學院(yuan)為骨干、各社(she)(she)區(qu)(qu)教育(yu)學校、社(she)(she)區(qu)(qu)教育(yu)教學點為基礎的(de)四級社(she)(she)區(qu)(qu)教育(yu)網絡服務體系。建(jian)設示范性社(she)(she)區(qu)(qu)教育(yu)

學校,爭創全(quan)國社區(qu)教(jiao)育(yu)示(shi)范(fan)區(qu)(實驗區(qu))。建(jian)設全(quan)市社區(qu)教(jiao)育(yu)資源庫和數字(zi)化終身教(jiao)育(yu)網(wang)絡體(ti)(ti)系(xi)。初步構建(jian)城鄉一體(ti)(ti)

的(de)現代教(jiao)育(yu)體系(xi),基本(ben)實現城鄉教(jiao)育(yu)基本(ben)公共服務均等(deng)化。發(fa)展0—3歲(sui)嬰幼(you)兒教(jiao)育(yu),高質量普及學前(qian)三(san)年教(jiao)育(yu)。

高(gao)水(shui)平發展義務(wu)教育(yu)。初中(zhong)畢業生升入高(gao)中(zhong)階段的比例達(da)到95%以(yi)上。高(gao)等教育(yu)毛入學率達(da)到40%。新增勞動(dong)力預期

人均受教(jiao)育年(nian)限達到13年(nian)。在(zai)中西部(bu)地區率先初步實(shi)現教(jiao)育現代化。

三步跨邁 讓城鄉居民子女享優質教育

  ****階段

  2008—2010年

初步構(gou)建(jian)城鄉(xiang)一體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實現城鄉(xiang)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0—3歲嬰幼(you)兒教育,

高(gao)(gao)質(zhi)量普及學(xue)前(qian)三(san)年(nian)教育。高(gao)(gao)水(shui)平發展義務教育。初中畢(bi)業(ye)生升入高(gao)(gao)中階段的比例達到95%以上。高(gao)(gao)等

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新增勞動力預期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年。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第二階段

  2011—2015年

  形(xing)成(cheng)城鄉(xiang)一(yi)體的現(xian)代教育體系,基(ji)本滿足城鄉(xiang)居民(min)子女(nv)享有(you)優質教育的需求(qiu)。有(you)效(xiao)提供0—6歲嬰(ying)幼(you)兒教育服務(wu)。

實現義(yi)務教育(yu)高水平(ping)均(jun)衡(heng)發展,初中(zhong)(zhong)畢業(ye)生升入高中(zhong)(zhong)階(jie)段的比例達98%以上。普通高中(zhong)(zhong)教育(yu)和中(zhong)(zhong)等(deng)職業(ye)教育(yu)結(jie)構更加

合理(li)。高等教育(yu)(yu)毛入學率(lv)達到45%。新增勞(lao)動(dong)力預(yu)期人(ren)均受教育(yu)(yu)年限(xian)達到14年。在中西部(bu)地區(qu)率(lv)先(xian)基(ji)本實現教育(yu)(yu)現代(dai)化。

  第三階段

  2016—2020年

  城鄉一體的現代教(jiao)(jiao)育體系更加(jia)完(wan)善,城鄉居民(min)子女人人享(xiang)有(you)優質教(jiao)(jiao)育。滿(man)足0—6歲嬰(ying)幼(you)兒對優質教(jiao)(jiao)育的服務需(xu)求(qiu)。

實(shi)現義務教育(yu)優質高效發展。高中階段優質學校比(bi)例達(da)到85%以上,實(shi)現免(mian)費中等(deng)職業教育(yu)。普(pu)及高等(deng)教育(yu)。教育(yu)國(guo)際(ji)化

水(shui)平明顯提(ti)高(gao)。在中(zhong)西(xi)部地區率(lv)先全面實現教育(yu)現代化(hua)。


 相關信息:海南一貧困縣嘗試全面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469264.html

           教育部貫徹中央會議精神 普及高中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541723.html 

           教育信息化在職業教育中發力: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4/info1260934920376164.htm 

           在滬農民工同住子女明年將全部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605769.html

           力促教育公平 財政部等四部門發文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2/18/content_12668013.htm 

           解開免費教育的密碼  不是差錢是差觀念 http://gongyi.people.com.cn/GB/12072225.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308976.html
信息管理:成龍成鳳教育研究中心Email:clcfedu@163.com